最近, 有錢人終於覺悟了, 原來自己的平均投資回報期望 (10% -15%) , 可以輕鬆從 2800盈富基金做得到, 之後, 咁啱收到自己的強迫金年報, 認認真真的再計一計, 真係唔睇由自可, 一睇把幾火...
話說小弟自開始投入社會工作以來, 就開始供呢個 "強迫金", 前後都有十年之久, 到最近看看自己的 "退休金"表現 ~ 截至 2011/06/30, 總回報竟然是差得可憐的15%. 你無睇錯, 我無打錯, 真係得15%; 十年以來只有15%總回報. 如果以平均回報率計, 只有大約4%, 而且我已經選擇了所謂最高風險最高回報的 "恆指基金", 都只是15%而已...
低回報的兇手:
1. 手續費: 頭幾年的管理費, 竟高達3% - 4% 之巨, 一年先賺得嗰幾個%, 當中仲要被抽3% - 4%的管理費?! 想真正有錢賺都難啦... 雖然, 近年這所謂的管理費調整了, 但也要2%.... 一個有十萬銀的強迫金戶口, 就要抽超過$2,000的管理費....即是說強迫我地比錢銀行基佬玩, 每十萬抽$2,000佣, 有錢賺有得抽更多.....蝕左就無事.....仲強迫我地個個月都要加大額度比佢玩.....好過去搶啦!!!
2. 基金分佈: 有錢人喺唔同時段, 都不變地將大部份強迫金資本放晒入去恆指基金, 所以跌市時, 又要比管理費, 又要跌價, 仲要強迫每月入錢去蝕....真係三重打擊; 睇返基金的組成部份, 根本就係 2800 盈富基金一樣咁滯....; 你話有無可能如佢所講, 十年升左六成鴉?!?! 2000年12月, 恆指萬五點, 2011年9月, 恆指萬八點...
由於香港所有打工仔都一定要有"強迫金", 根本就係強姦我地嘅投資自由, 雖然原意是好, 但政府的政策結果卻是所有回報歸於金融機構 (以管理費形式收取), 打工仔得到的就只是 "強迫儲蓄"的份兒, 完全沒有增值成份.... 對付第一兇手, 有錢人係絕對無能為力的, 就連"強迫金"自由行都得個講字, 法例如此...只有嘆句 "WTF"!!!
要對付第二兇手, 增加回報的方法就有如我的盈富基金計劃: 當盈富基金回報少於2.5厘時, 將部份"恆指基金"轉成 "保守基金", 厘數越低, 轉陣比例越大 (保守基金是現金同港元債券一半半地做的); 當厘數回升時就相反操作...
依據過往的基金價格資料估算, 回報率大概能夠比現在優勝一倍 ~~ 即是大約平均7%一年.
= = = = = = = = = = =
另外 日後我在股票市場上的資產配置與及未來的資金投入都會作出相應調整 (有些在之前的文章都有提過):
1. 進一步加大 2800盈富基金及相關之備用現金的比例; (目標為50%-60%股票投資之總投資額)
2. 進一步加大藍籌股及相關之備用現金的比例; (目標為30%-40%股票投資之總投資額)
3. 減少 2-3線股之投資額度, 當中分開 "收息類" 及 "增長類"兩個群組, 額度相近; (目標為10%-20%股票投資之總投資額)
你o既投資回報率扣除通漲率未? 同埋平均數... 如果你係一個機械人的話, 你呢個理論係可行, 當你望見平均回報值比下行市拉成負資產時, 你承受得這個心理壓力沒有?
回覆刪除1. 與其增大3%回報, 不如增打年回報5%以上的還好, 畢竟, 3%對通漲率來說, 已抵消有餘.
2. 中o左思捷招, 仍信有藍籌是很幼稚的.
再一次得罪了.
過去10年香港家族企業回報率跑贏恒生指數
回覆刪除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 是非家族企業成為上市公司主流的主要因素; 而在過去10年香港家族企業的回報率跑贏恒生指數HSI.
在首份針對亞洲家族企業發展的研究分析顯示, 與亞洲其他市場不同, 香港的上市公司有62%是家族企業, 但家族企業只佔上市公司總市值的26%, 是僅次於中國的第二低, 原因是有許多大型中資企業在香港上市.
在2000-2010年間, 香港家族企業的總回報複合年增長率錄得10.9%, 領先恒生指數的7.5%複合年增長率, 原因是家族企業的派息較高, 而且期內市盈率的跌幅少於恒生指數.
至於中國家族企業只佔國內上市公司總數13%、總市值11%, 中國家族企業的市值相當於名義本地生產總值7%. 雖然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力不大, 但中國家族企業的總回報增長遠高於市場平均水準, 故此在2000-2010年間的總回報錄得11.5%的複合年增長率, 領先上證綜合指數SSEC的4.5%複合年增長率.
研究分析針對亞洲10個市場中3,568間市值超過5,000萬美元的上市家族企業的發展趨勢及經濟貢獻. 而家族企業的定義是指由家族控制的公司, 當中家族(或家族個別成員)透過私人或上市公司直接或間接擁有公司最少20%股權.
研究顯示, 在亞洲10個市場中, 家族企業佔上市公司總數約50%及總市值32%.
而亞洲家族企業的總市值在2000-2010年間大幅增長約6倍, 錄得複合年增長率21.3%.
在亞洲, 有不少第一代的家族企業是在二次大戰後建立的, 有些在20-30年前才創業. 在亞洲金融危機後的10年間, 不少家族企業見證全球營商環境和金融市場的重大變化, 當中許多已進行業務重組, 部分更經歷了徹底改革.
研究顯示, 亞洲家族企業較多經營傳統產業, 特別是金融(銀行及房地產)、工業及消費品行業, 對資本密集的能源、電訊服務及公用事業的參與程度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