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之所有廣告收入, 將全數捐予慈善團體

2010年10月4日

自由、財富、選擇權 (一)

最近, 有兩件事令我有好多感想, 好想記錄一下自己對 "自由、財富、選擇權" 想法:


第一件:
跟朋友傾計, 少不免講到最近升溫不少的樓市, 有樓的朋友雖然自己居住的樓價已經升值, 但收入及支出不變, 只是"物業價格"上升令到心理上好似富裕了,  生活亦沒有大改動. 而無樓的朋友卻有不少因為樓價上升令他們越來越心寒, 不敢入市, 寧願繼續安心做"無殼蝸牛". 不過, 我地完全沒有一個人怨政府怨地產商, 大家就只是對自己面對的情況講出睇法及對應方法, 而且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做法好有信心.

第二件:
前幾日, 同老婆去睇過一個好快入伙的樓盤示範單位, 其實, 呢個盤入面啱我地的單位已經一早賣晒了, 只淨低少量最大又最豪的單位比我地睇. 我地睇完之後其實都幾滿意個樓盤, 因為環境設施都比我預期好, 然而, 如果要我買佢嚟住, 我就唔捨得喇. 在回家途中, 我同老婆繼續傾呢個樓盤, 我地討論如何可以住入去呢個樓盤. 我地每個月只要多付兩千幾就可以入住呢個新樓盤喇喎. 每個月多付兩千幾, 對我們有甚麼好處呢? 1) 地方大左, 多左一間房; 2) 會所大左靚左. 但之後老婆講左句我好認同的說話: "如果要我依家每個月拎兩千幾出來去喺呢方面消息, 我寧願將呢啲錢放喺會搵到錢的地方喇. 兩千幾一個月, 一年就成三萬嫁喇 "

上述兩件事情都反映緊一個人的選擇, 其實係有一個過程,
1) 有一個目標/ 想要做到的事在自己的面前 (可以係一層樓, 一個學位, 一次旅行....);
2) 面對目標, 細看/ 研究自己的能力及意願;
3) 比較自己能力可以做到的事情有否其他 "選擇";
4) 作出對自己最 "有利"的選擇;

所以, 當你面前有好多目標的時候, 其實, 真正的"選擇"可能無幾, 因為上述每個程序, 都不斷將你的所謂 "選擇"減少. 就以我睇樓為例子:

1) 首先, 我見到新樓盤唔錯, 想住入去 (我的目標出現了);
2) 我研究要住入去有甚麼方法 - 1)賣去我手頭上的樓, 買入呢個盤; 2)放租現有樓, 租住呢個盤 ~~ 兩個方法都要每個月洗多兩千幾蚊. 如果就咁睇, 兩千幾蚊一個月去改善生, 係一個唔錯的選擇喎; (研究自己的能力及意願)
3) 但, 如果唔洗呢兩千幾, 我可以用呢啲錢去賺更多的錢喎 (比較"選擇");
4) 我"選擇"繼續住現有屋企, 直至唔夠住為止 (作出選擇);

當然, 讀過ECON的人會話我上面咪係最基本的 Econ理論中, 對選擇的過程囉. 完全正確, 但有一樣事實就係, 好多人都知上面的過程係乜, 但唔會去做, 或者做一半唔做一半, 到結果出左嚟唔合心意就會"阿gi阿jor".

用第一個事件做例子, 我成班朋友入面有人有樓人未有樓, 有人收入低但有樓, 有人收入高不過唔想買樓, 我地每一個人面對的外在世界係一樣嘅, 而我地都已經為自己的能力作出一個我地認為最適當的選擇, 所以唔會怨天尤人, 左鬧右鬧. "最好唔一定最適合你".

咁, 同 "自由、財富、選擇權"又有乜開係呢? 下一篇繼續.

1 則留言: